多士_多士西多士区别

xwhxwh 阅读:92 2022-04-03 04:08:30 评论:0

十六国时期多士,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在这100多年的时间内多士,长江以北的地区出现了二十多个政权。在100多年的时间内,北方战乱不断,经济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不过该时期北方却出现了两个比较安定的地方,一个是慕容鲜卑管理下的辽西,一个则是凉州地区。凉州地区虽然也出现了“五凉”的更替,但是成为了北方最稳定、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一,民族融合的前沿阵地

凉州,在地理位置上是十分特别的。凉州处于蒙古高原、青藏高原、西域和中原的交界地区,也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区,沟通西域和中原的唯一交通要道。这一切条件共同决定了凉州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熔炉。在魏晋时期,这里聚居着汉族、匈奴、西羌、氐族、鲜卑等民族。而今天的甘肃一带依然是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道教文化的交融之地。

多士

在汉朝之前,凉州被大月氏人、羌族、匈奴等占据。汉武帝击败了匈奴后,设立河西四郡和凉州刺史,进行移民屯田等活动,使得凉州的农业得到了开发。由于“丝绸之路”开通,凉州的经济地位迅速提高,“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东汉时期,凉州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两汉之交,窦融保据河西,周边的羌胡、流民归之不绝,为凉州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东汉初期,新任武威太守任延 “造立校官”,为河西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东汉时期,凉州就已经出现了一批名人儒士,如曹全、盖勋、令狐禹、张奂、段颖、索劢、侯瑾等。

多士

汉族在凉州的开发,逐渐改变了凉州的风俗,许多游牧民族也逐渐转为了农耕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开始融合起来。汉朝还不断将周边的游牧民族安置于此,如121年, 匈奴浑邪王归汉后,其部众被安置于五郡塞外,陇西便是其中之一。东汉末年到西晋,凉州总体还是保持着和平局面,其中的敦煌发展为了“华戎所交一都会”。西晋时期,凉州的少数民族数量和汉族持平。江统曾说“西北诸郡,戎狄居半”。在这种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状态中,凉州的民族融合是最早也是最剧烈的。

多士

二,“五凉”的文化政策

西晋后期,王朝就已经开始崩溃,中原出现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平凉人张轨也在301年成为了凉州刺史,从此割据一方,史称“前凉”。张轨在凉州的统治,为后来的凉州政权做好了榜样。他重用宋配、阴充、汜瑗、阴澹等人为股肱,“威著西州”。305年,鲜卑拓跋氏10万军队入侵凉州,被宋配击败。张轨便将10多万的鲜卑族安置在河西走廊。永嘉之乱后,“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张轨于是将流民安排在了武兴郡、晋兴郡。凉州地区在魏晋时期经济凋敝,使用的是实物货币。张轨就下令铸造五铢钱,加速了工商业的恢复。

多士

张轨在凉州建立学校,大力发展儒学,推动了凉州河西文化的产生。胡三省说“永嘉之乱,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河西的士人并非全部是避难来的,其中的大部分是本地的世家,如安定张氏、 陇西李氏、 略阳郭氏、 西平田氏、 金城宗氏以及敦煌宋、 阴、 索、 汜等, 都是儒学世家。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凉州成为了当时北方的文化中心。

前凉政权灭亡后,凉州出现了后凉,北凉,南凉,西凉四个政权。这些政权在文化上都大体上都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并且主动接受了汉文化。

南凉是鲜卑族拓跋氏(秃发氏)建立的政权,但是政权建立后就不断遭到周边大夏、北凉的进攻,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只存在了19年便灭亡了,因而也没有留下什么业绩。但是拓跋氏也采取了史嚣“宜建学校, 开庠序, 选耆德硕镛以训胄子” 的建议,积极办学, “以田缶冲、 赵诞为博士祭酒,以教胄子”。到侮檀时期,又不断吸收后凉、后奏文士为己所用, 使境内尊师重教之风依然兴盛。后来后秦的尚书韦宗在考察了南凉后说“凉州虽残弊之后, 风化未颓, ……凭山河之固, 未可图也”。

多士

西凉是河西大族李暠建立的,李暠思贤若渴,在凉州招纳贤才,设立泮宫,县学、州学和医学等,使得凉州人才济济,涌现了郭璃、刘酾、索靖、索敞、索袭、索兢、索绥、张穆、 张斌、张湛、祁嘉、宋繇、纤、汜腾、阚驷等儒士。

北凉是匈奴分支的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建立的,他们长期生活在河西走廊,到了十六国时期已经娴习汉语,《晋书》称沮渠蒙逊“博涉群史”。他们也积极在境内建立学校,推广儒学。沮渠蒙逊子沮渠兴国曾遣使至宋,“请《周易》及子、集诸书…合四百七十五卷”。元嘉十四年,沮渠牧犍给南朝赠送了154卷书籍,其中包括敦煌赵瞰的《甲寅元历》、《凉书》等,对江南文化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多士

三,对后世影响深远

北魏灭北凉后,除了就将大量的学者迁徙到了平城,其中包括敦煌的刘昺、阚骃、索敞,武威的阴兴、宗钦、段承根多士;金城的赵柔以及程骏、程弘、常爽等人。这些学者在平城著书修史,讲学授业,成为北魏儒学的开端,史称“魏之儒风及平凉州始振”。后来北魏孝文帝推行全面的汉化改革,使得北方的民族都融入了汉族之中。恰恰是河西文化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奠定了文化上的基础。

十六国时期的凉州不仅是儒学的高地,也是佛教东来的重要跳板。十六国时期,许多西域、印度的僧人经过河西走廊进入了中原,而凉州的许多僧人也到西域、印度求取佛法,对佛教的东传和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多士

吕光在征服西域后,将鸠摩罗什先后带到凉州,在那里建精舍, 授弟子,讲经说法,翻译佛经,使得凉州的佛教盛行一时。西凉的有昙无谶等印度僧人讲学。北凉灭西凉后,又迎接昙无谶到姑臧主持翻译佛经,一共翻译了11部佛经,其中《大般涅槃经》 最为重要,对大乘佛教的传播有重要的作用。凉州的僧人还大规模建造寺庙、开凿石窟,著名的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就是十六国时期开始开凿。后来北魏受其影响,又开凿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多士

敦煌石窟

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佛教文化成为了中国的重要文化,而凉州无疑成为了佛教佛教的主要阵地。另外,道教也在西晋和十六国时期大规模传入了凉州,因而使得凉州成为了儒学、佛教、道教文化的交融之地。从魏晋之后,中国的文化就从儒学独尊变成了“三教并存”,在这个文化基础上建立的隋朝推行了“三教合一”,唐朝推行“三教并行”,为后来宋明理学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多士

本文 麒麟点评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kylinpackage.com.cn/dianping/18524.html

标签:多士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