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_一二八是什么意思

xwhxwh 阅读:120 2022-03-31 21:49:09 评论:0

今年是“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90周年。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上海的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从1931年的“九一八”到1932年的“一·二八”,短短133天里,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在中国的东北和上海,挑起了两起侵华事件,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由此开启了长达14年之久的抗日战争。这一时期,救亡图存形成空前高潮、民族危机激发人民觉醒、团结御侮创造辉煌战绩,是抗战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这一历史转折,凸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崭新篇章。

救亡图存形成空前高潮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人民始终不屈不挠、奋力抗争,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求索。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则开启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斗争的崭新阶段。

同近代以来历次救亡图存斗争不同的是,从“九一八“到“一·二八”,救亡图存斗争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主要任务是抗日救亡。特别是在这次斗争中,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站在了民族抗战的最前列。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就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和蒋介石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此后,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多次发表宣言、作出决议,反对日本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先后指派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以加强党组织的领导,在白山黑水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直至抗战的最后胜利。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接连发表《中央关于“一·二八”事变的决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关于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等,号召中国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行动起来,以民族革命战争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以求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一场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许多城市和乡镇迅速兴起。在这场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爱国学生始终是主力和先锋,工人阶级和文化界人士起了重要作用,工商界、妇女界积极响应、努力参加,海外华侨决心与全国同胞并肩作战,誓为后盾。

总之,从“九一八”至“一·二八”期间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这是中华民族伟大觉醒的先声,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民族战争中的彰显和弘扬,也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族危机激发人民觉醒

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土地上制造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觉醒,增强了全民族的凝聚力。

一二八_一二八是什么意思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武装侵略和步步紧逼,执政的南京国民党政府竟电告东北军,强调为避免事件扩大,“绝对抱不抵抗主义”!这是中国自近代以来没有过的先例。面对外族入侵,哪个政府会是这样的呢?即便是清王朝,也总是抗一抗、打一打的。而宣称“民主共和”的国民党政府连清政府都不如,居然公开下达“不抵抗”命令,致使东北中国军队一败涂地。相关资料显示,当时日本关东军包括在乡军人和警察等辅助部队总计有2万余人,而中国东北军总计约30余万人。从兵力上看,中国军队是日军近15倍之多。但由于“绝对抱不抵抗主义”,除小部分出于爱国义举奋起反抗外,大部分均不战而退,致使日军屡战屡胜,如入无人之境。这是何等惨痛的历史教训!

与国民党政府完全不同的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代表民意、顺应民心,更加有力地推动民族的觉醒,旗帜鲜明地揭露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面前所采取的“不抵抗主义”,批判这个政府依赖国际联盟,“与虎谋皮”。中共中央决定加紧组织领导发展群众的反帝国主义运动,大胆地警醒群众的民族自觉,号召民众起来打倒国民党政府。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坚定立场和鲜明态度,迅速得到了广泛响应。左翼文化工作者闻风而动,一面组织抗日团体,投身抗日救亡斗争一二八;一面积极主动地占领文化宣传阵地,号召文化工作者加紧工作,组织广大人民大众,“为正义而战”。中国的文化教育界也以自身的觉醒,助推了民族的觉醒,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联合教育界知名学者致电南京国民党政府,一针见血指出一二八:“守土大军,不战先撤,全国将领,猜贰自私,所谓中央政府,更若有若无”,要求当局“应即日归政全民,召集国民会议,产生救国政府,俾全民共同奋斗。”马相伯等人的“归政全民”“产生救国政府”等主张,体现了文化教育界国难当头的民主政治意识,也得到全国各界人士的积极声援。

团结御侮创造辉煌战绩

一二八_一二八是什么意思

“一·二八”淞沪抗战显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产生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产生于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长期斗争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在淞沪抗战中得到全方位升华,显示了强大的战斗力。

“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爆发,助推了民族精神的空前高扬。浴血奋战的中国军队,被誉为“是国家柱石,是民族先锋,气吞倭寇,神勇远震全世界!为正义牺牲,为和平奋斗,血溅沪野,忠魂长绕大江南!”全中国人民以及海外侨胞,则不分天南地北,纷纷热烈声援淞沪抗战。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上海更是全民奋起,工人、农民、市民、职员、青年学生、知识分子、民族工商业者、少数民族人士、宗教人士等,无不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奋起为抗日救亡而战、为民族独立而战。“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英勇悲壮、气势磅礴的《义勇军进行曲》发出了全民族抗战的最强音,这振奋华夏民族的史诗诞生在上海绝非偶然。

这一时期,席卷淞沪的民众救亡运动,其声势之浩大,动员之广泛,为上海反帝斗争历史上所未有,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一次集中表现。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多地民众纷纷组建抗日义勇军,竭尽全力支援军队作战,人民群众与爱国军队团结抗敌,其情景可歌可泣,闪耀着伟大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时人也从精神层面上对此次中日之战予以评价,认为“盖彼所恃者‘器’,我所恃者‘气’,强弱纵不相侔,而曲直所在,即胜败之机之所系也。自经此役,我民族可以立其自信之心,我国家可以示其自卫之力,而国际地位,亦籍此而增高矣。”这一点,连参战的日本军界和随军记者也不得不承认:“十九路军之此一战也,足为中国军队雪耻不浅。中国在国际地位亦为之增高。”

“一·二八”淞沪抗战高举抗日御侮、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旗帜,给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以迎头痛击,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爱国人士章太炎当时曾极为兴奋地赞扬这个胜利,说:“自清光绪以来,与日本三遇,未有大捷如今者也。”时人更是幡然觉醒,原以为“日本为强国,兵坚器利”,因此“每有谈虎色变之心。即世界人士,亦同此观感,以为中国决非日本之敌手。”“不意十九路军振臂相抗,情势即为大变,日军迭遭挫败,虽起倾国之师亦不足以稍酬其志,四易主帅,坦克、飞机、重炮、巨舰,纷至沓来,我惟徒手肉搏,无不以一当十,因以构成我民族史最灿烂光荣之一页。”

尽管“一·二八”淞沪抗战最后以中国军队战败后撤和签订《淞沪停战协定》而告终,但它在中华民族斗争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团结御侮取得的辉煌战绩,也为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提供了实践范例。

(作者为上海抗战研究会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张云

本文 麒麟点评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kylinpackage.com.cn/dianping/16920.html

标签:一二八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